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 正文
川办发〔2015〕64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发布者:admin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8-17


  支持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现有系列“卓越计划”基础上,到2020年,省级“卓越计划”试点项目达到500个;新增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类综合改革项目、“质量工程”项目和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项目,加大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力度,形成一批科学先进、可复制可推广的教改成果;鼓励高校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到2020年在全省所有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大力实施四川省“科技创新创业苗子工程”计划,以科技项目的形式,择优选择在川高校在读大学生,资助其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有创意、有创新价值、有产业化前景的科学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发明创造。
  各高校应积极开拓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途径,稳步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按照“面向全体、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原则,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新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高校应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性创新创业公共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开设具有行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和就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着重提升学生创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开设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
  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进程,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引进和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线课程;立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需要,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应性、特色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创造条件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鼓励教师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各高校应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创新创业路径。
  各高校应深入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法,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考核结果与学生能力相匹配。
  (六)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各高校应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以优势学科为支撑,联合骨干企业共建或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技术支撑,联合建设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共建共享。到2020年,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200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达到100个,力争在全省所有具备条件的高校建立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成全省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完善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到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达到5000个、省级项目达到15000个、校级项目达到50000个,覆盖学生不低于20万人。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等各类社团。指导并支持各高校加快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设,力争在2017年底之前,在所有具备条件的高校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导师等多方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确保俱乐部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场地、有制度、有活动。

分享到: